• 发布时间:2024-07-14 00:49:25•浏览次数:149
心理学:剖析焦虑情绪的真实面貌,帮助你解开焦虑情绪所带来的痛苦
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人类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你在意的东西或者事情、人等等,因为你无法掌控,你才会陷入到一个想入非非的害怕世界中去,倘若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中,那么你还会焦虑吗?不会!
故焦虑情绪的产生,是人类基于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无法控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常见的心境。
在这个日趋进步的时代里,焦虑已经成为了每个人身上的常见符号,或者确切地说,焦虑情绪、焦虑感,从未在人们身上离开过,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时今日,焦虑情绪都在人们的身上上演着,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在看待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它的态度去看待,既不排斥它来影响自己的心情,但又能做到客观去看待它,客观看待则是你能消化你内心中的焦虑感,不去放大问题,那么你已然就有了包容它和战胜它的智慧与能力了。
因为,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是人类情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来临,在于提醒你,一别紧张,因为不紧张你才能沉着去应对;
二是去包容它,以更理性的思维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此时在你身上的焦虑情绪,就不会继续再泛滥,进而会在你淡定而又平静的心情中,悄然地离去。如森田疗法所倡导的治疗原则一样:“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不去对抗,因为在焦虑情绪来临时,你在当时是无法去即刻间扭转过来的,就好比你想笑或者想哭一样,既然它要来临,那么先迎接它,然后等待它的过去,你再来用理性、客观思维与角度去看待它,顺应着下去,那么你身上的焦虑情绪,就会像彻底地被你驯化的狮子一样,乖乖地听你的话,并停止再继续发作。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顺应自己的焦虑情绪下去,然后再来用理性、客观的思维与角度去战胜它呢?
其实这里的原理很简单,改变不了当时无法改变的事情,那么就去接纳,因为对抗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感,而接纳就是一种和谐、包容它的态度,亦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手段与方式,而理性与客观,则是教会我们不去紧张自己的焦虑情绪,亦不去放大它的危害性。
这样的战胜方式,即在你的心态、心理素质上形成了一种鄙视它,同时又不讨厌、畏惧它的精神理念。
以如此淡定的心态去面对,那么你的焦虑情绪,都将会被你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调整的能力,而驱散得无影无踪。
这就是我们对待焦虑情绪的一种,顺应而为,任由它的到来,不去对抗,而是以脑海里的意识,即:你的客观角度、智慧、积极向上的精神去抚慰自己那颗焦虑的心情,达到缓解、疗愈的效果。
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不要害怕焦虑情绪的来临、带着它去生活、乐观、理性、客观去看待,分析它、调整自我。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同一件事在别人看来不焦虑,而在你眼里却变得异常的不安?
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四个方面上:
1、 个人性格的差异
2、 环境因素的不同
3、 认知上的差异
4、 以及潜意识里看待事物的观点与心态
一点点来解析以上四点的解释。
性格的差异,这是决定一个人看待事物最直接的反馈,比如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看待事情,往往较为积极向上;而一个性格悲观内向的人,看待事情就充满着悲情色彩了。性格的差异,造就了我们心态是否乐观的直接原因。
环境因素的不同,有的人身处的环境特别的有安全感,比如:他的周围都是关心他的人,有爱他的人,也有及时开导他的人,那么他的焦虑感自然会减少很多;相反一个人缺失这些,环境又极其的冰冷,那么在面临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容易焦虑起来。环境是否安全,将决定一个人焦虑感发生的影响因素。
认知上的差异,有的人在认知上懂得及时纠正调整过来,那么即便面对焦虑的事情,也会因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而缓解不少;但是你有的人,认知上一根筋,比较死板顽固的人,那么在认知上只会越陷越深,焦虑也会越来越严重。
潜意识里看待事物的观点与心态,则受着以上三点的影响,潜意识是我们察觉不到的。
好比你为什么生气?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你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生气,就是在那一刻你很愤怒,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又与我们的性格、认知、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关系。所以这个潜意识是所有的一个总和与汇聚,它埋藏在我们大脑里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指挥你言行举止的控制令。
我们之所在同一件事情上焦虑,而别人不焦虑,那是取决于个体差异与环境差异,这是两个大的维度。
但是焦虑来临,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战胜它,换言之就是当焦虑情绪来临时,你不能让它影响到你的心情和生活,一旦影响到你的心情和生活,那就不再是单纯的焦虑情绪了,因为判断焦虑感是否严重,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因为焦虑感到痛苦吗?你因为焦虑,已经严重影响你的起居生活、工作、社交了吗?
答案如果是否,那证明你只是有些焦虑;
如果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工作、社交,那么这时可能就是焦虑症了。
这就是焦虑情绪和焦虑症最大的区别,前者是常见的一种负向情绪,而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上的病症,两者概念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焦虑症,往往又是因为前期焦虑情绪所得不到缓解,而长期紧张,蔓延泛化成了焦虑症。所以,在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刹住车,运用以上文章中提到的理念去和谐它,与之共处,不放大你所焦虑的事情、亦不过度去思虑它,而是以淡定的心态去包容它的存在,那么你自然就不会被焦虑症所盯上。
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有很多,而再多的方法,仍旧不能与我们认知上的合理相媲美,因为只有改变我们的认知,才能把焦虑这头狮子驯化成安分听话的狮子,而认知的核心则是顺应、理性、客观为主题线去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这就是所谓的心病还得心药医,只有和自己和解,与自己的焦虑情绪融为一体,和谐共处,积极调整,你才能解放自己的情绪,才能让焦虑症从此远离你。
-end-
作者:阿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度抑郁症康复者,著有书籍《抑郁症康复治愈100问与答》,一本辅助疗愈抑郁症的心灵床头书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我们知道作为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博士早年是患过神经症,所以他提出的很多方法让人觉得很贴切。
但是很多人在应用森田疗法的时候会发现为什么自己学习半天,症状还是没有减轻甚至加重了。那么我就这个关键点和大家探讨几个关于森田疗法解决强迫症的技巧。
要知道森田疗法中,他认为强迫观念比如“灯会不会掉下来、自己坐飞机会不会出事等”不是真正的症状。
因为很多正常人也有这样的念头,如果一个人把以上的很多念头看作是疾病(异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错误和症状,森田正马叫其为“自我束缚”。
所以我们的症状其实是排斥那些可怕念头导致的“精神交互作用”,这样对抗的内心纠结与冲突才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森田疗法中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大概就是“顺其自然”这四个字了,但是到底什么是自然呢?
其实关于自然这个话题太大了,那么森田疗法中的自然其实就是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比如好的坏的情绪,这些情绪本来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关键由于我们的分别心却把它们分裂开来。
这样好的情绪我们就喜欢,坏的情绪我们去排斥。长此以往下来就会导致自己在症状中不能自拔,一味追求好的感觉而排斥坏的情绪会让我们长期处于关注和焦虑中,自然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所以森田正马博士告诉我们无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情绪我们都不要管它,而是顺其自然的允许它们在自己身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是会转化的,也就是说我们既不会一直开心也不会一直情绪糟糕。
这里强调一下,原著森田疗法是没有这个词。为所当为这个词是建立在理解顺其自然的基础上。而顺其自然讲的有些模糊,所以后人加了这一个词来让我们理解森田疗法。
这里为所当为是说去做有建设并且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好的行动——以目的为本位的行动
不好的行动——以情绪为本位的行动)
也就是告诉大家,行动不是为了解决症状,而是你本来就要生活就要行动。如果你的行动是为了换来好的感受,那么痊愈只能是离你越来越远。
所以该干嘛干嘛就是最好的为所当为,吃饭是为所当为,睡觉也是为所当为,你看我的文章亦是为所当为!只要不以解决症状为目的的生活都是为所当为!
前面我提到了一点错误应用森田疗法的原则就是过分研究理论,要知道理论是为你的生活服务。如果你成天到晚的研究森田理论连生活都没有了,那么只会与痊愈越来越远!
在治疗过程中切莫拘泥,把自己的情况机械地与理论对照,勉强用来矫正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其实能顺应自然,保持安心经时度日的情绪就很好,要逐渐领会某种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一天天就是思考这里做得对不对?那里做得对不对,这样反而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
我相信很多强迫症患者被这个“万一”搞得死去活来,比如走在大街的强迫症患者会担心“万一车没看到我撞到怎么办;在花盆下的强迫症患者担心万一花盆掉下来砸到自己怎么办等。“
这些万一很多强迫症患者采取的做法是拼命在自己的脑子中理论自己不会遭到这个万一的伤害,或者克制自己不去想这类问题。
前者会导致自己连生活也不要了,天天就是思考这类问题。后者会因为无法摆脱这样的念头而成天到晚的焦虑。
那么我这里给你一种思想,在出现万一后还是根据森田疗法的原则不去抗拒它。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还是不断担心那些“万一”,这个时候不去管它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比如此刻你该干嘛就干嘛就好,难受也别管,一会随着时间和你自然的关注点分散,慢慢这个痛苦就会减轻。
要知道践行森田疗法和学习一个技能一样不可能一下就完全做到。这个时候最好还是允许自己可能段时间做不到和失败,一点点从错误中修正自己的问题后从症状中走出来。
希望文章对你理解森田疗法有帮助,如果你有什么困惑可以给我留言,我尽量抽空给你解答
文章作者:老K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抄袭,违者必究!
⭐️如果此刻抑郁的你可以参考我的抑郁康复手记细节: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十月的一天,阿关专程去了趟北京,在佑安医院的性病艾滋病门诊挂了个专家号。
他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山东读书,目前正在准备考研。
问诊的专家姓李。他看了看阿关填的基本信息,竟有些慌,「你是从青岛来的?」
阿关说「是」。他能理解医生的这种恐惧,毕竟,在他等待被叫号的时候,青岛新增病例数据还挂在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上。
2020 年,几乎人人都经历过这种恐惧。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铺天盖地的新闻和流言使得人心惶惶,每个个体都陷入了对一种传染疾病的普遍性恐惧中。在恐惧中,任何微不足道的危险因子都被无限放大,而一个从「疫区」来的年轻人,更是会被看做可怕的活体传染源。
「恐惧」这种情绪,阿关很熟悉。在过去的数月中,他每时每刻都被浸泡在巨大的恐惧中,茶饭不思。
恐惧的对象很明确——他害怕自己被感染了艾滋病。
恐惧的缘由则并不明确——无论如何求证,他的每一张化验单上都明明白白地写着「阴性」。
阿关是一个典型的「恐艾症」患者,即「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这是一个庞大且痛苦的群体。虚幻的恐惧意念像真实存在的病毒一样折磨着他们,令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万一我就是那 1% 呢?
阿关告诉李医生,他希望能在佑安医院做一次 HIV 抗体检测。
大约在三个月多前,他经历了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对方是邻校学长。这是阿关第一次对同性产生好感。
他本科读的是医学相关的专业,防范意识相对高一些,便特意从淘宝上买来了 HIV 试纸,在发生关系前,要求学长测一次。学长虽感到突兀,却还是顺了阿关的意,最终的检测结果也没什么问题。
但最终,他们也只是发生了一些边缘性行为。「说得直白一点,只是蹭了蹭,没进去。」
回到学校,不安的感觉再度袭来。他检索了一些相关研究,发现 HIV 试纸的检测准确率大约在 97% 到 99% 之间,一下子便慌了神。
「万一我就是那 1% 到 3% 呢?」
他给学长发了微信,要求他跟自己去一趟医院,再做一次检测。但这一次,学长似乎失去了耐心,骂他是「神经病」。
一条又一条的语音消息连番轰炸后,他发现自己被对方删除了好友。
阿关联想到那些真真假假的社会新闻,譬如「艾滋病感染者为报复社会,隐瞒病情,与多人发生性关系,而后一走了之」,便愈加慌张起来。
于是,他立即赶到医院,挂了性病科,做了抗体检测。
检测结果依然是阴性,而医生也认为,阿关的感染风险并不大。但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还是要求医生给自己开了艾滋病阻断药。
在此之前,阿关对阻断药,也就是常说的「后悔药」多少有些了解。他知道,在高危暴露后的 72 小时内服用这种药,可以有效防止病毒扩散;他也知道,这种药需要连续服用 28 天,停药后才能再去做检测。
但他想不到的是,服药的这 28 天竟成了他这辈子最漫长、最煎熬的 28 天。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干等,仿佛悬在虚空中。他无心复习,无心玩乐,置身炼狱,只能一篇又一篇地翻阅与艾滋病有关的文献,越读越慌。
更糟糕的是,他不敢向任何亲友吐露半个字。
他怕自己就此被当成瘟神,连手都没人敢握。他怕别人讥笑他「搞同性恋,活该染病」。他更害怕自己被当成是一个私生活淫乱的人,毕竟说到底,他也只是做了一次无关公序良俗的性尝试而已。他甚至担心,一旦消息散布开来,谣言四起,没准未来的学业和就业都会受到影响。
某种意义上,他所恐惧的已经不再是艾滋病本身了,而是在长久的固有认知中,与艾滋病相关联的一切羞耻与罪恶。
终于,28 天的服药期结束了,他从虚空落回了地表。按照医嘱,他在停药的第 14 天和第 28 天都去做了复查,每次的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但问题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的疑虑。越来越频繁的确认行为导致阿关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放在了是否患病,以及身体状态上,因而焦虑感反而越来越强烈。
而在强烈恐惧的同时,他也在经历着强烈的羞耻感。对于一个同时存在这两种心理感受的人来说,羞耻感也往往会阻碍他的有效行动,致使他无法用向外倾诉的方式去克服自己的恐惧感。
最终,无计可施的他从青岛去了北京,希望佑安医院的专家能给他一锤定音。
「你没事,你也不用测,」那位姓李的专家听完他的一通讲述,直截了当地下了这样一个判断。
但他似乎也见惯了像阿关这样的恐艾患者,几经央求之下,便安排了检测。
这次的检测结果依然是「阴性」。
脱恐,复恐
从佑安医院回来后,阿关轻松了好多。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逃离了那种如影随形的恐惧。
对恐艾患者来说,这叫做「脱恐」。
但是第二天,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右手上有一道细细的伤口,像是被划破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这样的传言:某艾滋病感染者在确诊后爆发了反社会倾向,将自己的血涂在针头上,在街头随机刺伤路人,传播病毒。
那道细小的划痕立刻勾起了阿关的联想。他想到,在佑安医院排队等号时,他曾隐隐约约听到走廊里的其他病人在聊复查和换药的事,看来八成都是确诊的艾滋病感染者。万一他们当中有新闻里说的反社会分子怎么办?
冷静下来后,他上网查了些资料,发现所谓的「艾滋病人用针头报复社会」其实是假新闻——艾滋病病毒一旦离开了人体的环境,很快就会丧失传播能力,即使针头上有病毒残留,病毒数量也很难达到致病条件。
但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阿关再次被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洪水给淹没了——比如有的帖子在猜疑艾滋病门诊的医生在给病人抽血时,有没有可能忘了换针头。
他无法自控地开始重新在记忆里检索,在去佑安医院检查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环节可能会出问题?万一医生真的没换针头怎么办?万一医生没换酒精棉球呢?万一检测的设备出故障了呢?万一医生恐同,想捉弄我,没做检测,直接在我的检测结果栏填了「阴性」怎么办?
某一天,阿关六神无主,在与母亲例行通电话时,忍不住试探性地提起了「艾滋病」这个话题。母亲立刻起了疑心,质问他是不是「在学校里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他慌忙搪塞过去,陷入了莫名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就这样,阿关「复恐」了。
他不堪其扰,卸载了微博、知乎、谷歌搜索等一切检索信息的 App,并取关了所有的健康类公众号。
但他忘了,大数据的算法已经牢牢记住了那些他常常搜索的关键词。于是,每当他好不容易喘口气,靠动漫或是游戏把自己从恐艾的世界里拉出几分钟时,一条关于「艾滋病」的推送就会神出鬼没般地显示在他的屏幕上,将他再次拉入深渊。
阿关说,他非常恐惧 12 月的到来,因为 12 月 1 日是他的生日,同时也是「世界艾滋病日」。
他决定,到了那一天,他要关闭手机,隔绝从四面八方袭来的那些与艾滋病有关的消息,同时,也将错失所有来自朋友与家人的生日祝福。
「恐艾」是病,要治
事实上,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对恐艾患者来说,都是一道坎。
张珂做了十年的恐艾干预咨询师。在他的印象中,每年的 12 月,都是咨询的高峰期。
张珂所在的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是国内最早,也是唯一的专业从事恐艾干预与预防治疗的机构,成立于 2009 年。
在张珂的经验中,他所接触的恐艾患者大多数是大学生,或是商务人士。
「事实上,很多恐艾症患者对艾滋病核心知识掌握的正确率高达 90% 以上。但问题是,关于艾滋病的一些医学观点和说辞都没有得到完全统一,毕竟人体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不能全部靠实验去得出结论。而这与恐友们的期待是不同的,他们想要的是完全确定的安全信号,因此,基于群体得出的医学观点反而会加强他们的恐艾情绪。」
而在张珂接触的「恐友」中,存在着大量多次脱恐,又多次复恐的案例。在漫长的折磨中,很多「恐友」的恐惧都泛化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比方说,他曾接触过一位有着十多年恐艾经历的「恐友」。在病情最严重的阶段,他甚至恐惧空气能传播艾滋病毒,因而将自己锁在家中,窗户密封,还备有两台空气净化器。
而他最近刚开始接触的「恐友」老金则是将他的恐惧延伸到了亲人的身上——他时时刻刻都在恐惧,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会不会「学坏」,从而感染上艾滋病。
老金的恐艾是从 19 年前开始的。那一年,老金在大学里第一次接触到了艾滋病相关的科普,联想到自己曾经跟朋友一起光顾过一次风月场所,便陷入了恐慌。
但在漫长的十几年间,他一次又一次的复恐已经和最初的那次「高危行为」没有关系了。每隔三个月,他都要瞒着家人,偷偷去做抗体检测,情绪则伴随着每一次的检测进入死循环。
大约两年前,经过长期的自我调节,老金本已经渐渐「脱恐」了。但就在那一年,一个近在咫尺的噩耗击溃了他——他听说,家里的一位远房亲戚确诊了艾滋病。
关于那位亲戚是如何染病的,老金没有打听到确切的说法。消息一出,多数亲友都与那一家人断绝了来往。只是在闲谈时,聊起这回事,多数人都猜测,那位十有八九是沾染了什么不光彩的习气,不值得同情。
老金就这样再次复恐了。
这一次的复恐比以往更加严重。他甚至向妻子编造了借口,带着儿子去做了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以暂时平息心中的不安。毕竟,摆在眼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老金无法承受,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沦落到和那位亲戚一般的下场。
最终,他找到了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希望能通过干预摆脱无休止的痛苦。
通常来说,恐艾干预咨询师会通过情绪和行为习惯的评估和干预来对患者进行调节,常用的疗法包括森田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和精神分析相关的”方法。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老金则刚刚踏上第一步。
为什么是艾滋病?
人人都会恐惧,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成为恐艾患者。
仅以张珂自身的咨询经验而言,他所接待的恐艾患者 90% 为男性,20%~30% 为性少数人群。而如果要谈论更具客观性的群体特征,还要从「恐艾」形成的心理机制说起。
对恐艾患者而言,他们之所以会陷入这种心理困局,首先,在他的身上必然发生过一个作为刺激源的「高危行为」,例如无保护性行为,或者工作过程中有密切接触感染源的机会;其次,在已形成初步恐艾的基础上,大量不确定信息或者谣言的摄入会导致患者的恐惧发生「泛化」;此外,多数恐艾患者本身存在相似的心理特征,例如天生敏感、容易焦虑、不擅消化压力和痛苦。
某种意义上,这与「疑病症」的发生机制是类似的。张珂认为,对于疑病症的人群来说,恐艾的表现出来的痛苦反应会更大,濒死感会更强一些。
一方面,这关系到艾滋病本身的致死性,以及传染途径的隐蔽性;而与此同时,关于艾滋病群体的负向信息和污名化,也成为恐惧的重要来源。
由于艾滋病常常被与一些负向信息,比如吸毒、性乱,以及性少数群体联系在一起,很多恐艾患者在恐惧病毒之余,也恐于向亲友倾诉,从而进一步加深痛苦。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些负向的隐喻在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叙事中被日渐强化,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又扩大了影响的范围。与艾滋病有关联的个体们,在信息的偏差、印证与传播中被塑造成了身负病毒,行为不端,有着道德污点,甚至反社会人格的「罪人」。
于是,通过影视、标语、新闻报道和网络上的流言,这些负面典型,成了阿关母亲口中「不三不四」的朋友,成了阿关臆想中那些走廊里的艾滋病人手里藏匿的带血的针头,成了老金的亲戚们对一位血脉相连的病人的污名化想象。
而与之相对,不仅是艾滋病患者,恐艾群体也在遭遇着同等语境下的污名化。如果他们无法走出被污名化的恐惧,正如老金一样,一个微小的契机就足以把他们拉回恐惧的深井里。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总是会疑神疑鬼,并时常问自己,我到底有没有关门?要不要回去看一下?这样的心理,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正常的。但是在心理学家看来,如果你频繁地出现这种行为,甚至干扰到你日常生活,那么你可能已经病了,如何理解呢?
有强迫行为不一定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时常会自嘲自己是强迫症。其实,真正的强迫症患者是非常少见的,有强迫行为(频繁洗手、频繁检查车锁和门锁)不一定就是强迫症,那些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往往有对于干净整洁、秩序感和安全感的病理性痴迷。
临床心理学观点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患者会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抗争性行为,而他们反抗得越厉害,内心也就越焦虑,因此可以认为,强迫行为本身是一种应对焦虑的手段,不过被病理化了。
强迫症与原生家庭
强迫症患者的生活往往会受到他们长期痛苦和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强迫症是归属于焦虑障碍的。固执、洁癖,这些显著的特点是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这些特点的形成又与他们的原生家庭脱不开干系。
强迫症的前兆是“乖”,怎么来理解呢?这些患者在小的时候对于父母制定的规则会有抗拒,但是父母往往会很严厉地否定他们,于是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真实感受压抑住,因而看起来也就是会变得越来越“乖”了。而在他们长大以后,原生家庭的束缚感消失了,他们会形成一种强迫执念,企图与曾经的经历做抗争。
如何治疗?
从心理医学角度看,如何治疗强迫症呢?这里需要引入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强迫症虽然属于神经精神疾病,但也不是无法治疗改变的。焦虑情绪是强迫症患者的特征,因而,强迫症治疗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还需要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治疗才行。森田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变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纠正他们的强迫认知。
“顺其自然”是森田疗法的宗旨,旨在于让每一种情绪都得到平等的对待,要将情绪释放出来,反抗情绪也不例外,不要去压抑。森田疗法强调,只有接纳才能彻底放下,当你感到情绪低落、不开心的时候,放平心态来对待它,坚信快乐不是精力获取的唯一手段。
此外,强迫症的形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太理性化了,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稳定,他们坚信理性可以战胜感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涉及森田疗法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经常会要求强迫症患者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摆正心态,正确地看待并接纳一切问题,即使没有消除强迫症,患者也可以带着症状继续生活下去。
那么,通过认知调整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全面治疗还需要用到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ies)。心理动力学疗法由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因提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动机识别与满足进行人格障碍治疗。那些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童年就受到了自尊心的打击,而他们的强迫行为很可能源自自尊心缺失,这个时候移情焦点显得尤为重要。
移情焦点
移情焦点治疗是心理动力学疗法中的一种,最早应用于临床是在1990年代,心理学家Clarkin将其系统化。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非常的耐心,不会对患者进行批评。因为一个安全的交流环境是强迫症患者最需要拥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能畅所欲言,去正确地面对情感,消除自己的依赖心理。
作为一种神经疾病,强迫症并不恐怖,只要药物和心理同时进行治疗,解除内心的焦虑,正常的生活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完全没问题。
- The End -
参考资料:《神经衰弱与强迫观念的根治法》
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很好,快速的解决了问题,维修速度很快很专业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师傅上门来给我检查了,告诉我了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然后我就让他修了,修理的很好,价格收费什么的也很合理
师傅服务态度很好,按约定好的时间很准时到了,维修很专业,一会儿功夫就给修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
师父上门维修特别快,很仔细很认真,工作态度端正,而且其他问题也能帮忙处理没有收其他费用很满意
预约了师傅马上来上门来了,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师傅态度做事不错
有专业的技术的人员,都拥有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好,态度满意,价格合理
收费合理,师傅上门准时。态度挺好
找了师傅上门,检查后说是线路故障了,换了一下,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很专业
下单后师傅很快就联系我了,跟师傅电话聊好价格就上门了,换了显示面板、目前没有再继续乱响。
已修好,师傅服务周到,态度很好